第(1/3)页 清晨六点,实验室的灯还亮着。陈帆推开门,冷气扑面而来,他没在意,径直走向那两台并排立着的银灰色服务器。防尘罩的一角微微掀开,露出前置USB口和散热格栅。他伸手摸了摸外壳,温度正常,静置时间已够。 他按下电源键,备用机启动时风扇由低鸣渐至平稳。屏幕上跳出BIOS自检信息,内存识别成功,硬盘响应正常。他将主控台的计算任务分流过去,原本卡顿的模型构建界面立刻流畅起来。 主屏幕弹出提示:“Secondary_Node_02 已上线,负载分配中。” 他坐回操作位,调出系统后台,在“自动化交易模块”前勾选启用。光标停顿一秒,点击“初始化”。 进度条缓慢推进,配置文件逐项加载:数据源绑定、策略逻辑库、虚拟撮合引擎、资金管理规则。最后跳出一个确认框—— “是否启动全流程闭环模拟?初始资金:100万元(虚拟),周期:72小时,环境:基于‘5·19行情’前后十日真实数据流。” 他点了“确定”。 系统开始拉取历史数据包。这一次不再是手动导入,而是通过内网共享目录自动同步。旧主机负责实时采集当前行情,新服务器专用于高耗能运算,分工明确。 屏幕上,交易引擎的状态从“待命”变为“运行中”。第一笔信号在三分钟后生成:某科技股盘口出现连续大单托底,量价背离,模型判定为可介入低吸点。 虚拟账户随即执行买入指令,仓位占比3%。成交记录刷新,时间戳精确到毫秒。 陈帆盯着复盘窗口,手指无意识地在桌边轻敲。这一步他等了很久。从最初手抄报纸数据,到接入交易所测试通道,再到远程监控实现,每一步都在为这一刻铺路。现在,系统终于能自己做决策了。 林悦的消息在这时跳出来:“开始了?” 他看了一眼远程客户端状态,她的设备在线,IP地址显示在家。他回:“刚启动。” “有异常会提醒我吗?” “会。你权限开了,收益曲线和持仓变动都能看。” “好。” 对话结束。他切换回系统日志,逐行扫描运行记录。一切正常。 十二小时过去,收益曲线稳步上扬。五次交易,三盈两损,最大单笔盈利4.1%,总收益率来到5.8%。 第十八小时,警报突然响起。 主控台弹出红色提示:“Process_TradeEngine 异常终止。” 他立刻调取崩溃日志。问题出在数据加载环节——系统试图一次性载入全部十日分时数据,导致内存溢出,交易进程被强制中断。一笔预设的卖出指令未能执行,持仓未及时调整。 他皱眉,重新打开代码编辑器。几分钟后,将原定的全量读取改为流式加载,每分钟只提取当前所需片段,处理完即释放内存。同时加入异常捕获机制,确保单一模块故障不会拖垮整体流程。 “重启模拟。”他输入命令。 系统从断点恢复,自动补录缺失的操作,并根据最新状态重新评估后续策略。整个过程无需人工干预。 接下来的五十四小时,再未出现中断。 第三天傍晚,倒计时归零。系统自动生成一份完整报告,包含交易明细、收益曲线、风险指标和策略评分。 总收益率:12%。 累计交易次数:23笔。 胜率:60.9%。 最大回撤:6.3%,发生在第二天下午一点十七分,起因是一则突发政策利好消息推动大盘急速拉升,系统未能及时识别情绪拐点,持仓股短暂深套。 陈帆放大那段时段的分析图。模型确实滞后了近四分钟才触发减仓,原因在于消息权重未纳入判断维度。他在报告里标注了这一点,并附注说明:“已在V1.1版本中增加新闻关键词过滤层,优化对突发事件的响应逻辑。” 然后,他将整个测试包打包加密,包括视频回放、原始日志和参数配置文件,上传至市科委项目通道。发送时,附加了一句话: “模拟盘验证完成,策略具备持续盈利能力,建议推进下一阶段实盘准备。” 发送成功后,他靠在椅背上,闭眼片刻。耳边是服务器风扇的低频嗡鸣,稳定而持续。这不是最终胜利,但至少证明了方向没错。 手机震动了一下。 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