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林悦看着日志流:“预测线程卡住了数据通道,Guardian没法实时更新阈值。” “那就彻底拆开。”他修改守护进程的通信方式,不再依赖主系统的共享内存池,改为独立读取行情接口的数据流。同时为Guardian分配专用CPU核心和内存区域,确保即使主模型崩溃,风控仍能独立运作。 半小时后,新一轮测试启动。 三只股票同步异动,价格剧烈震荡。第一条曲线跌穿5%时,Guardian毫秒级响应,自动减仓并锁定交易权限;第二条触发熔断机制,在第五秒恢复后根据最新波动率重设阈值;第三条虽有短暂数据抖动,但因设置了σ过滤规则,未产生误判。 所有标的的最大亏损均被压制在可控范围内。 “稳了。”林悦轻声说。 陈帆保存测试结果,正准备提交报告,实验室门被推开。 项目负责人走了进来,手里拿着一份打印件,是刚才最后一次测试的摘要图表。他站在主控台旁,目光扫过屏幕上并行运行的三组风控日志。 “你们现在能做到这种程度?” “不只是止损。”陈帆调出决策追溯界面,“每一次参数调整都有据可查——触发条件来自哪段数据,计算依据是什么公式,执行路径是否合规,全部留痕。” 负责人仔细看了几组审计记录,眉头渐渐松开。 “机器自己改规则,最怕的就是黑箱。”他说,“但如果每一步都能还原,那就是工具,不是威胁。” “我们不会让系统越界。”陈帆说,“它只是把人为容易忽略的风险点,提前标出来。” 负责人沉默片刻,终于点头:“安全不只是最后亏多少,而是整个过程能不能盯得住。” 他合上文件夹:“下周科委评审,把这个模块作为核心演示内容。” 说完,他转身离开,脚步声在走廊里渐远。 门关上后,林悦发来消息:“他认可了。” “还不够。”陈帆打开异常行情库的最后一组数据——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期间,港股单日跌幅超10%的案例。他准备将这类系统性风险纳入测试范围,验证Guardian在全球级动荡中的适应能力。 “你还想加什么?”她问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