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95 实时竞价系统-《造个系统做金融》
第(2/3)页
“这已经不是简单拆单了。”李阳看着最终统计,“它在和别的资金博弈。”
中午十二点十七分,最后一笔委托完成交割。系统自动生成执行报告:总成交量五十六万两千三百股,加权成交价较当日VWAP基准低0.32%,冲击成本节约率达41.6%。
张远反复核对着数据。“我们以前手动拆单,能做到低于0.15%就不错了。这次……相当于白捡了近百万的价差。”
“关键是可复制。”李阳打开后台调度日志,“整个过程没有一次人工干预。连应对试盘的操作都是模型自主决策,基于上周训练的‘异常交易行为识别’子模块。”
陈帆没说话,而是调出系统资源占用图表。CPU峰值负载仅67%,内存使用稳定,网络延迟平均维持在9毫秒以内。这意味着当前架构还能并行处理至少三倍规模的订单流。
“把这次全流程打包存档。”他说,“命名‘VWAP_V1实战案例’,权限设为团队可见。”
“要不要加个标签?”张远问,“比如‘首次规避流动性狙击’?”
“不用。”陈帆摇头,“系统只记录事实,不添加主观描述。让数据自己说话。”
李阳已经开始编写日志分析脚本。他准备把本次运行中的十四次动态参数调整提取出来,输入到下周即将上线的GPU集群调度模型中,作为初始训练样本。
“IDC那边得尽快响应。”他说,“刚才那两次延迟,一次147毫秒,一次203毫秒,虽然没影响结果,但源头查到了——是主交换机的QoS策略冲突,导致高频心跳包被临时降级。”
“我已经提交专线升级申请。”张远接口,“新链路支持流量优先级标记,能确保交易指令始终走最高通道。”
陈帆点头,目光仍停留在执行报告的最后一栏。那里记录着系统在最后十分钟做出的一个细微调整:当发现某券商席位连续小额抛售时,自动将后续三笔委托推迟了共计四十七秒,成功避开了一波集中打压。
这种级别的适应性,早已超出预设规则的范畴。
“这不是工具了。”他轻声说,“这是个交易员。”
下午两点零八分,第二轮测试启动。这次的目标是浦发银行,单笔规模提升至八十万股,系统自动启用双通道报价机制——一半通过普通经纪商通道挂单,另一半经由直连交易所的快速路由执行。
前五十笔顺利成交,平均价优于市价0.29%。第六十一笔时,系统突然暂停释放新单,转而回撤已挂未成交的三笔委托。
李阳立刻调出监控面板。“怎么回事?行情正常,量能也没突变。”
陈帆却笑了。“你看它撤单的位置。”
屏幕上,三笔共四万两千股的挂单一齐从买三撤回,同一时间,Level-2数据显示某机构席位正在缓慢堆积卖单,每一笔都精确控制在五万股以下,间隔固定为四十五秒。
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