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46 神经拟态服务器的突破-《造个系统做金融》
第(2/3)页
“信息差不在消息本身。”他说,“而在身体反应。”
李航立即着手优化数据流架构。原始信号维度极高,若按常规方式传输,带宽压力过大。他启用脉冲神经网络进行特征蒸馏,将原始视频流压缩为一组动态参数向量,保留关键神经响应轨迹,同时把数据占用降至原来的十五分之一。
“可以实时跑了。”他确认资源占用率,“只要视频源不断,系统就能持续输出情绪指数。”
周婷则构建双通道验证机制。她将情绪信号输出与资金流向、舆情热度进行交叉加权,设定只有当三项指标同步趋强且置信度超过90%,才生成可执行预警。
“避免误判。”她说,“毕竟人也会有偶然反应。”
陈帆点头,亲自设定最终阈值规则。系统界面新增一个独立模块,命名为“行为金融感知层”。一旦触发条件,主控屏将弹出闪烁提示,并自动锁定相关机构账户动向。
调试完成后的第十一分钟,第一幅全息情绪热力图在空中展开。
亚太区域的几大交易所坐标上,密集红点正在跳动。东京、首尔、上海,多个市场的情绪指数陡然攀升。其中三个光点尤为明亮,对应的正是此前多次预警的机构席位。
“抛售潮前置信号已确认。”系统语音提示,“预计集体行动窗口:十二分钟后。”
距离上次异常访问已过去两个小时。主控中心仍处于封闭状态,所有对外接口保持断开。服务器群组稳定运行,散热管道中蓝光流转不息。
“以前我们看成交额、看持仓结构、看新闻热度。”陈帆望着悬浮的热力图,声音低沉,“那些都是结果。而现在,我们看见了动机。”
周婷调出实时对比面板。左侧是传统风控模型的输出曲线,平稳如常;右侧则是新系统捕捉到的情绪波动图谱,剧烈震荡。
“它真的能‘感觉’到恐惧。”她说。
李航正在检查底层日志,忽然发现一条异常记录:“等等,服务器在五分钟前主动调用了一段未授权的学习协议。”
“什么类型?”陈帆走近。
“自适应权重调整。”李航皱眉,“它在修改自己的分析逻辑,依据是最近三次信号反馈的准确性评估。”
“不是预设程序?”
“不是。这是闭环学习行为,类似于……自主决策。”
周婷迅速接入监控进程,发现系统已在内部建立一个微型推演环境,尝试预测下一波情绪爆发节点,并提前分配算力资源。
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