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52 拍卖会上的暗流-《造个系统做金融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竞价开始后,气氛迅速升温。多家中小开发商轮番举牌,价格稳步攀升。一亿、一点五亿、两亿——每一次加价都引发轻微骚动,后排观望者开始交头接耳。

    就在报价突破两亿元大关,进入千万级加价阶段时,原本激烈争夺的三家房企代表突然同时停止动作。

    没有人再举起号牌。

    会场瞬间安静下来。主持人的声音在空旷中显得格外突兀:“两亿,有无人继续出价?两亿一次……”

    时间仿佛被拉长。第二遍提醒过后,仍无反应。

    第三遍即将出口之际,陈帆指尖已在平板上滑动。他调出了后台同步上传的行为记录——包括每家房企代表的举牌频率、停顿节奏、甚至面部微表情的帧级捕捉数据。

    这些信息被实时导入“行为博弈分析模块”。系统基于过往二十场公开土地拍卖的样本库,正在计算当前竞拍方之间的协同异常指数。

    进度条推进至89%时,初步结论弹出:目标三方在关键节点的动作一致性达到91.3%,显著高于正常竞争阈值(62%以下),存在高度共谋嫌疑。

    几乎同一时刻,陈帆也完成了另一项交叉验证。他命令系统检索近三个月内这三家企业背后的股权结构变动,结果发现其中两家的实际控制人,均通过离岸基金间接持有同一家建材集团的股份。而该集团近期正密集增持水泥与钢铁类资产。

    这意味着什么?

    不是临时退缩,而是早有预谋。他们不需要把价格抬上去,只需要制造冷清假象,让其他参与者误判市场需求疲软,从而放弃竞争。一旦流拍或低价成交,后续操作空间极大。

    典型的围标前奏。

    主持人第三次询问:“两亿,最后一次确认,是否有新增报价?”

    全场依旧无人应答。

    陈帆盯着屏幕上的协同指数曲线,没有急于行动。他知道,此刻任何一次加价都会成为***,可能直接引爆对方的反击预案。但如果不出手,前期所有布局都将失去意义。

    他按下通讯键,低声对后台人员说:“把刚才最后十分钟的所有视频片段,连同语音环境噪音一起打包,送入压力反应模型做二次校验。我要确认,那三人是不是真的达成了默契,还是有人被迫跟随。”

    指令发出后,他靠回椅背,目光落在前方三家房企代表的背影上。

    其中一人微微侧头,与邻座交换了一个极短的眼神。不到半秒,两人又恢复正襟危坐的姿态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