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百四十三章 齐氏的谋算(一)-《大明第一媳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梁嬷嬷也晓得林氏在暗示着什么,红姨娘腹中怀着的是二房的第二个孩子,如今能不能保得住还是个问题,若是把长房给牵扯进去,到时候就说不清了。

    且冯老安人还是让她审瑞月院伺候的丫头,这样棘手的事情,一方面要做好,一方面又不能把长房牵扯进去,实在是有些难办。

    顾玉棠也清楚梁嬷嬷接下这件事的难处,梁嬷嬷是长房的人,来插手二房的这些事,本来就是说不过去的,但冯老安人都亲自开口了,祖母不答应,也得答应。

    不然若传了出去,在外头看来,岂不是祖母吝啬小气,连个仆妇都不愿借出去。

    生怕梁嬷嬷不知轻重,被丫鬟卷入了纷争中,顾玉棠还是提点了几句梁嬷嬷。

    “嬷嬷,无论如何,你都是长房出来的人。有些事情,不在您老人家的能力范围,您还是不要再插手进去,免得得罪了不该得罪的人,平白惹了一身臊出来。”

    梁嬷嬷知道顾玉棠这么说是好心,带了一抹浅浅的淡笑,脸上的褶子都笑了出来,回道:“三姑娘的心意,老奴心领了。老奴晓得该怎么做,才不会辜负了老夫人和冯老安人对老奴的赏识。”

    外头的雪下得越发大了,一阵阵冷风夹杂着如米粒般大小的雪花,轻飘飘落在了屋檐上,树上,廊下。

    梁嬷嬷推门出去的时候,顾玉棠特地喊了丫鬟递了一把伞给她。

    这样的天气出门,若是不多加小心,让雪花落在了衣服上,等进屋的时候,雪花化了在了衣裳上,那是要着凉生病的呀。

    见外头的雪下得越发大了起来,冯老安人知道林氏和顾玉棠不便回去,就叫后罩房小厨房里头伺候的厨娘在暖阁里头架起了银吊子,熬一锅小米粥,待会用饭的时候,就着前几日腌的酱菜,可以用点。

    没过多久,挂在银吊子上头的小米粥就开始扑通扑通地响了,接近半熟的小米粥伴随着扑通声,飞溅了几滴出来。

    厨娘担心溅出来的米汤烫到了围在银吊子身边的顾玉棠等人,赶忙叫人拿了锅盖来,盖在了那银吊子上。

    这样就算那银吊子里头的小米粥再沸腾起来,也是间在了那锅盖上,不会溅到人的身上。

    小米粥熬好之后,小厨房伺候的丫鬟就抱来了一摞汤勺碗盏,熬粥的厨娘把小米粥一碗一碗地舀出来,递到了屋里的各个主子面前。

    :

    阿华接过了厨娘递过来的小米粥,正要拿出随身带着的银钗试毒的时候,却被顾玉棠给制止了

    “阿华,不必了。银吊子里头那锅小米粥也是我看着熬出来的,在我们这么多人的眼皮子底下,想必那厨娘也不敢做什么手脚。”

    阿华却不以为然,仍旧要用银钗试毒,满脸忧虑地回了顾玉棠一句。

    “姑娘,小心驶得万年船。这暖阁里头那么多人,保不齐谁起了歹心,悄悄往那银吊子里头什么不该加的东西,姑娘身子要紧,还是允许奴婢试毒吧!”

    阿华说着,还是拿出了随身带着的银钗,把先前厨娘递过来的那碗米粥端到了无人处,用银钗试了试,发现无毒后,才递给了身旁的顾玉棠。

    见阿华一副小心谨慎的模样,顾玉棠心里又是欣慰,又是难受,连自己亲眼看着熬出来的米粥都要试毒,那这吃饭,还真是麻烦。

    只不过若是那厨娘有心要在那米粥里头做手脚,只怕用了银钗试毒后,也是发现不了什么的。

    从后罩房回来后,顾玉棠就歇在了东厢房的里屋里。屋里让人笼起了地龙,又让人端了两个暖炉进来,这屋里仍旧是透着一丝冰冷。也不知是窗户没有糊好,还是屋里何处漏风,这屋里就是透着一股冰冷。

    顾玉棠冷得实在受不了了,就让阿华把两个暖炉挪到了她的榻旁,往她的被窝里,塞了好几个刚换了热水的汤婆子。

    但就算这样,顾玉棠还是冷得在被窝里头打起了冷颤。

    阿华坐在顾玉棠的榻前,看着自家姑娘脸上一片通红,摸了摸额头,才发现自家姑娘又烧了起来。

    赶忙就吩咐大寒把前些日子覃大夫为顾玉棠开的,还没有喝完的药,拿出来一副,去茶水房煎药了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