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1/3)页 “好,我记下了。” 杜笙将八爪鱼搂着自己的张柏芷放下。 翻身坐起,他扭头看了一眼熟睡像小猪的范氷冰,摇头笑笑站起。 出门打了趟拳后,顺手买了三份早餐。 经过一家报刊亭前,几份报纸标题吸引了他。 因为每一份报纸的大头照,几乎都有他的身影。 上面都报道了昨晚金鸡百花电影节的盛况。 尤其引人注目的是,《都市娱乐报》的头版头条,几乎整张报纸都被杜笙在颁奖礼上的获奖照片占据。 不知情的人,还以为这家报社是杜笙开的,要不然怎么这么用心呢。 事实上,这的确就是他家控股的。 报社主编是一位大美女,她对杜笙的喜爱近乎痴迷, 因此每当有机会,都会不遗余力地报道与杜笙相关的新闻, 并且每次挑选的照片都美轮美奂,仿佛每一张都是量身定制。 杜笙花了几分钟仔细阅读,心中莞尔一笑。 报纸上铺天盖地都是各种称颂。 《新华社》更是直截了当地称赞他是“新时代青年偶像”。 距离上次《光明日报》给予高度评价已经过去两年,再次获得这样的官媒认可,让杜笙内心免不了有些自豪。 即使保守估算,看到这篇报道的人将数以千万计。 那些曾经对杜笙一无所知的老大爷们,现在也都能随口说出他的名字以及他几部代表作了。 最明显的助证,莫过于一晚上暴涨18万的声望值! 另外,各地的地方报纸也相继刊发报道,加上热情粉丝们的宣传力度,这增涨估计还能多一倍。 此外,《导火线》VCD的销量将如同火箭发射般迅速攀升,迎来前所未有的销售热潮。 这也是杜笙再忙也会抽空支持国内电影节的原因之一。 告别两女后,杜笙将精心准备的方案存入U盘,带着笔记本驱车前往京城一家古色古香的茶楼。 既然答应了和张毅謀、张计纲讨论开幕式方案,他自然不会爽约。 茶楼包厢里,张毅謀与张计纲早已落座。 两人对视时眼神微妙,仿佛茶盏里浮沉的碧螺春。 表面平静,暗流涌动。 毕竟,这合作源于某次酒后随性之约,本身充满尴尬。 如今却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,五十多岁的老艺术家们也只得硬着头皮上阵。 三台笔记本电脑在红木桌上次第亮起蓝光,方案的字节在屏幕上流淌。 张毅謀摩挲着茶杯边缘,目光在杜笙的方案与张计纲的笔记本间游移。 奇妙的是,三人的创意竟如溪流汇入同条江河,都试图将五千年文明的瑰丽勾勒出来。 “老张,你这创意……” 张计纲突然开口,指尖在方案上划出轨迹: “竟与阿笙的某个项目策划如出一辙啊。” 张毅謀也不禁点头,目光扫过杜笙的方案,忽然怔住。 那些似是而非的构想,此刻竟在杜笙笔下焕发新生。 对方的方案如同展开的《千里江山图》,从青铜器上的饕餮纹到航天器的流线型,每个细节都充满匪夷所思。 他有所不知的是,杜笙提供的这套方案的灵感来源,就是源自前世。 当然既加入了张计纲的创意,又有张毅謀的统筹执导,看着当然熟悉了。 “阿笙,你这个…” 张毅謀的钢笔在某个段落上方悬停: “这处运动员出场时光影交错的构想,竟与我不谋而合啊!” 张计纲也探身过来,哈哈一笑: “不错,这简直是神来之笔!” 两人渐渐沉浸其中,兴奋讨论起来,仿佛忘了杜笙的存在。 直到暮色漫过窗棂,张毅謀才惊觉自己与张计纲的笔记本竟被挤到茶盏边缘。 他振奋一拍大腿,道: “你的方案比我们两个加起来还完整,到时真就照抄了啊。” 张计纲也放下钢笔,略带赞许道: “起初以为你有些零散想法,没想到这哪里是个人的创意,分明是支团队的结晶!” 杜笙只是笑笑,他只是查漏补缺不留遗憾而已。 当最后一盏宫灯被点亮时,张毅謀举杯笑道: “阿笙,你真是天才啊。 这次得你加盟,如虎添翼。” 杜笙摆摆手: “张导可别捧杀了,这方案顶多是站在巨人肩膀上摘果子罢了。” 张计纲仰头大笑: “嚯!这话说得可就太谦虚了! 你这哪是摘果子,分明是把整片果园都搬来啦!” “这方案里有个细节得再打磨。” 杜笙沉吟一下,指着其中一处道: 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