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1/3)页 复习功课。 康泽。黄埔三期。资历比戴老板老。 复兴社十三太保之一。 他混出名堂的时候,戴老板还是小角色。 后世有资料说,老蒋之所以选择戴老板主管特务处,就是戴老板年轻。 众所周知,老油条的员工,都是不好管理的。 时间久了,对老蒋也就没有那么敬畏。可能会阳奉阴违。 复兴社是个松散架构,没有正式编制。 严格来说,特务处也是没有正式编制的。没有名正言顺的经费来源。 所有的经费,要么是从老蒋的“特别费”里面开支。要么是戴老板自己去搞。戴老板经常需要为经费发愁。 眼下,抗战还没全面爆发,特务处的权力,还没有无限膨胀。 最重要是,还没有稽查权。 没有稽查权,就无法长时间的,持续的,高效的榨取利益。 所以,作为特务处的善财童子,张庸才会那么受欢迎。即使得罪了戴老板,也没什么后果。 一百几十万大洋,就能够让戴老板不得不低头认输。 如果是一个不缺钱的单位…… 呵呵。 当然,国府没有哪个单位不缺钱。 这时候国府没有财政赤字的说法,所以,亏空的无底洞到底有多少,天知道。 法币为什么那么快贬值?就是加印的太多了。 可是,老蒋没有足够的财税收入,军费开支却又那么大,怎么搞?只能拼命印钞票。 “少龙,等我的好消息。” “谢谢贺主任。” 张庸和李伯齐将贺国光送走。 这是大好的消息。贺国光也要第一时间报告邀功。 虽然他官很大,但是也没有手机。也是需要坐滑竿回到行营,然后给委座发电报。 什么? 电话? 想都不要想。 重庆和西北,根本没电话连通。 在这个年代,最有效的远距离通讯方式,只有电报。 等贺主任走远,张庸才转头看着李伯齐,疑惑的说道:“好消息?贺主任这么肯定吗?” “他们都是委座肚子里的蛔虫。”李伯齐回答。 “也对。”张庸点点头。 想起嘉靖朝的那些高手。 一個个都是长了八百个心眼的。智商无上限。 嘉靖皇帝以为是将他们玩弄于股掌之上。然而,反过来说,他又何尝不是被玩弄? 那些高手,早就将他的心思揣摩的十分透彻,每每都是投其所好。 即使是严世藩那么聪慧的人,最后也被搞死。 贺国光、杨永泰他们就是这种人。揣摩上意,炉火纯青。 胡宗南、汤恩伯、顾祝同等人也是如此。凭此青云直上。 相对来说,薛伯陵就有点不合群。 所以,会打仗没用,得学会拍马屁。否则,迟早靠边站。 当然,这样搞法肯定没前途,老蒋自己最后也靠边站了。 想了想,张庸又皱眉,“我真带七个团?” “你以为呢?”李伯齐面无表情。 “我带一个空警四团都还没搞定,再来七个团,我吃不消啊!” “你着急什么?等着吧。这件事,没那么简单。没有一年半载的时间,落实不下来。你口头答应着就好了。” “一年半载?” “康泽不会放弃的。陈辞修那边也不会放弃。” “康泽是跟陈辞修的?” “都是你的敌人。都顾忌你。自然会联合。” “哦……” “委座是个朝令夕改的主,就算是眼下答应贺国光了。一会儿有人跟他嚼舌根,他可能又改变主意了。” “哦……” “川军那边,暂时也不会放手的。他们还在讨价还价。” “明白了……” 张庸于是放下此事。 既然李伯齐说不用管,那就置诸脑后。 确实,川军这边,不可能爽快的交出七个团。康泽也不可能放手。 他们那边在老蒋面前,也是能说话的。 陈诚(陈辞修)也是老蒋的心腹,说话比较有分量。 如果他建议,将七个团全部分开。分别由不同的人带领,以防尾大不掉…… 老蒋估计立刻就会改变主意。 这位蒋总裁,最担心的就是有人尾大不掉。 胡宗南、汤恩伯、顾祝同等人为什么那么容易获得信任? 就是他们能力有限,听话。不会造反。 老蒋也知道他们能力有限。断定他们不敢造反。 因为如果他们造反的话,很轻易的就会被消灭。 三个草包能掀起什么风浪? 他老蒋亲自出手,都能打败这三个草包。所以,高枕无忧。 你要换了薛伯陵,那就不好说。 薛伯陵一个就能打胡宗南、汤恩伯、顾祝同他们三个。 “有人想见你。” “谁?” “川军66师师长,王魁远。” “见我做什么?” “传达刘大帅的意思。” “什么刘大帅?” “刘湘。” “他什么意思?” “他想要拉拢你。或者离间伱。” “嗯?” “他承诺给你三旅九团的编制,请你去川军当师长。” “我?” 张庸顿时惊呆了。 真的。 师长? 三旅九团? 开玩笑…… 我何德何能,去当师长? 我才多大? 毛都没长齐…… 哦,已经长齐了。 但是…… 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