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张庸伸手接过来。 韦志元递给他的。 桂省的特产。烤番薯。内地叫烤地瓜。 需要专业技术。 不是单纯的埋在地下。上面烧火。而是在野外专门搭建一个土堆。然后烧火。放番薯进去。 具体怎么操作,张庸不懂。反正是桂省年轻人的专利技术。 这样烤出来的番薯才是味道最美味的。 “嘘!” “嘘!” 一边吹气,一边剥皮。 烤番薯就是要热热的,烫烫的吃,才是最香的。 “啪勾!” “啪勾!” 断断续续的枪响。 是日寇在进攻。无视。继续吃烤红薯。 日寇的山炮已经被全部打掉。没有远程重火力了。回到轻步兵状态。 这个时候,必须让新编19师的官兵上阵了。 实战练兵。慢慢锻炼。 国军目前是占据着地形优势,居高临下。 日寇兵力虽然有两三千人,但是无法完全施展开,只能采取添油战术。 “韦志元,交给你们了。” “是。” “想怎么打就怎么打。不用吝啬弹药。你们消耗多少,我补充多少。” “是。” 韦志元心花怒放。 有怎样的好事,实在是太幸福了。 弹药管够。 短短四个字,就是胜利的信心。 新编19师之前的训练严重不足,实弹射击每人才打二十发。 这还是张庸到来以后,才有这样的待遇。 要是以前,一发都没有。 到了战场上,每人也就是三十发子弹。需要打一天。 只有跟着专员大人,才能尽情的造。 “砰!” “砰!” 顿时,枪声就热闹了。 不管有的没的,桂军士兵都开始射击。 距离还远? 没事。弹药管够。打完到后面去搬。 万一运气好,打中了呢? “哒哒哒……” “哒哒哒……” 很多捷克式轻机枪也是纷纷射击。 其实机枪手根本看不清日寇在哪里。就是一群黑点。照样扣扳机。 当做训练了。熟悉怎么射击。怎么换弹匣。必要时还得更换枪管。 虽然是30发弯弹匣,很快也会打完的。 “点射!” “点射!” 有军官暴躁的骂人。 发现你不听,直接上去就是两脚。 国军这边,教育都是这样的。先吼再打。记忆反而很深刻。 张庸也不制止。 不支持。不反对。不提倡。 红党那边能做到,是因为别人是有信仰的。 打你一顿,如果能够提升你的战斗力,让你在战场上活下来。值得。 蹲下来。 举着望远镜观察。 “哐哐……” “轰轰……” 迫击炮也在发射。 但是张庸没有亲自指挥了。 交给炮兵自己。他们也需要实战训练。 经验是可以积累的。 大部分的技能,都有熟练度。 熟练度提高,技术肯定提升。 “砰!” “砰!” 注意到很多桂军士兵开枪很猛。 拉枪栓的速度很快。五发子弹打完,立刻重新装填,然后又打完,又装填…… 行吧,随便打。 弹药管够。也不用担心枪管发红。 栓动步枪,是不可能打到枪管发红的。最多有点烫而已。 “八嘎!” “怎么回事?” “那么猛烈的火力?” 日寇这边,渡边大佐战场经验很丰富。 听到山上传来的枪响,立刻意识到,国军的技战术水平很一般。 在那么远就开枪。枪声也很杂乱。显然是缺乏训练。一致性很差。士兵随心所欲。胡乱开枪。 枪声相当的密集。但是被打中的日军并不多。说明射击效果很差。 如果是换日军在对面,这边早就伤亡惨重了。 事实上,日军不可能在那么远的距离上开枪。至少要在200米以内。 所以…… “鱼腩!” “东亚病夫!” 渡边大佐最后得出结论。 对方或许只是炮火比较猛烈。步兵其实很差。 正好,在这样的山区地形,日军可以利用自己的夜战优势,将敌人击垮。 当即下令部队按照小分队形式进行战斗。 于是,红点逐渐分散。 部分红点开始沿着山岭、山脊进攻。 “我指挥!” “是。” 张庸来到一门81毫米迫击炮旁边。 亲自调整这门迫击炮,轰炸日寇发起突袭的山岭。算是给国军步兵提个醒。 有炮弹落下的地方,都有日寇出没。要小心。 “轰……” “轰……” 炮弹断断续续的爆炸。 火光中,确实有日寇的影子闪动。数量还不少。 单纯论技战术,日寇确实是稳占上风的。至少也是50级号。国军这边,都是10级小号。 但是国军这边,好像加点全部都点在敏捷上了。所以,在山岭间活动,比日寇还要快。 “轰……” “轰……” 闷响不断传来。 是手榴弹爆炸。 桂军士兵居高临下,手榴弹是最好的武器。 简单。 实用。 对着日寇扔过去就行。 无论日寇隐藏的多好,都有可能被炸到。 前提是手榴弹数量管够。 正好…… 确实管够。 手榴弹也是弹药。 只要你背得动。挂满全身都没问题。 于是…… 敌我双方在山岭间、山谷间展开厮杀。 枪炮声、爆炸声持续不断。但是没有人惨叫。可能是声音太微弱,被爆炸声覆盖了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