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04章 风起-《谋夺凤印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历经十几年的忽视之后,她实在是太在意爹娘的看法了。哪怕惹起宫闱纷争,她最后在意的也还是爹娘怎么看。

    而在宫里兴风作浪的徐思婉,却早已无所谓爹娘怎么想。

    诚然那些事她从不曾告诉过爹娘,但也只是因为没必要说,自己心下也从不曾想过要刻意隐瞒什么。

    她于是不假思索地点了头:“你放心。”

    “谢谢姐姐。”思嫣道谢得恳切。

    “那我回去了。”思婉站起身,向外走。思嫣初时没有说话,在她临近殿门时又忽而想起什么,蓦地立起来:“姐姐。”

    思婉回过头,她怔怔地望着她:“阿胶的事,姐姐是何时知道的?”

    “刚进冷宫的时候便发现了。”思婉答道。

    思嫣目中轻颤:“刚进冷宫的时候,那……那……”她趔趄着上前,眼中泛起一阵紧张,紧盯着徐思婉,连呼吸都变得急促,“念念……念念是不是我的……”

    “不是。”徐思婉冷声。

    思嫣的脚步蓦然顿住。她心底仍存侥幸,望着徐思婉,不肯放过她一分一毫的神色。

    徐思婉亦很平静,直视着她的双眸,不紧不慢地告诉她:“她是我女儿。我知你思子心切,可你生下的是个皇子,我没有本事将她变成公主。”

    随着她的话,思嫣心底的侥幸一点点破灭了。

    最后残存的那一丁点将她激出眼泪,摇着头道:“可念念跟我……长得很像!”

    “你姨娘跟你说的话,想是哄你的。”徐思婉神情不改,只眉目间微微添了几许无奈,“你我是同父异母的亲姐妹,外甥女像姨母再平常不过。”

    于是思嫣的最后的那一丁点期待也终于没了,她眸光黯淡下去,眼里泛着泪,点了点头,自言自语地呢喃:“其实我心里有数。”

    就像徐思婉说的,她生下来的是皇子,总没可能变成公主。

    “你好生歇息。”徐思婉不再多言,转过身,迈出殿门。唐榆和花晨旋即迎上,她没有多做停留,信步走出繁锦宫。

    适才她们在殿中一言一语,唐榆和花晨在外殿都听得到。沉默地走出去一段,花晨幽幽叹息,轻道:“四小姐突然问起公主的事,奴婢还道娘娘会承认。”

    徐思婉摇头:“从前的事我不会多怪她。但不怪她是一回事,信任又是另一回事。她既对不住我在先,就莫要再盼着我会无所保留了。”

    “娘娘说的是。”花晨点着头,扫见徐思婉沉郁的神情,就不再多提这些,寻了让她高兴的话题来,“对了……临来繁锦宫之前,尚工局正好来回了话,说娘娘前几日要的酸枝木家具他们已备齐了,娘娘可要先瞧瞧?”

    “行啊,那便去尚工局瞧瞧。”徐思婉欣然点头,美眸转而一扫唐榆,嗔道,“只当我求你,对宅子的事上点心好不好?我这家具都备好了,你倒连要哪套院子都没定下。”

    “我回去就定,回去就定!”唐榆只得这样说,心里倒也认真想了想她在堪舆图上圈出的几处地方,打算一会儿回去再仔细看看。

    .

    四月末,宁安公主齐佳颖终于抵达若莫尔,与汗王完婚,两国总算握手言和,军中也可算松了口气。

    夜晚灯火通明的帐子里,卫川坐在案前凝视案头的兵书,心绪久久不宁。

    外敌已平,有些事总算可以办了。

    早在他从军之前她就说过,当今圣上并非明主。彼时他虽也有一腔怒火却还心存疑虑,但历经几年,他愈发觉得她所言无错。

    这几年里,天灾不断,这本怪不到天子身上,但朝廷的赈灾却漏洞百出。

    用赈灾银钱中饱私囊的贪官素来都有,可如今大魏的贪官污吏未免太多。除此之外,更还有些一碗水端不平的事,有些富庶之地受了灾,朝廷拨下的钱粮就极为丰厚,他在边关听说,有些地方施的粥里甚至有菜有肉。

    而贫瘠之处哪怕饿殍遍地,也无人问津。

    这样的朝廷,早已不值得他效力,亦不值得万千将士为之一战。在他的麾下,立下战功却听闻家中妇孺死于天灾的将士大有人在,他看着他们,总有种深深的无力,却又不得不昧着良心安抚他们继续征战四方,换得一方太平。

    如此苦熬,只因他无法说服自己在两国交战时趁虚而入,无法说服自己为了推翻昏君便让异族有可趁之机。

    他读了那么多圣贤书,总有些大义是放不下的。有时候,这份大义便也是一道枷锁。

    但现下,两国讲和,外患已除,他终于可以丢下那些枷锁,想想这天下的事了。

    .

    月余之后,京中传来噩耗,道宣国公夫妇在外出登山时遭遇劫匪,双双遇害。

    消息传入宫中时,徐思婉正握着念珺的小手教她写字,花晨匆匆而至,她猛然抬头:“怎会?!”

    宣国公夫妇不止是她熟悉的,就连花晨也受过他们许多赏赐。花晨因而不由红了眼眶,哽咽道:“奴婢听说……那匪人凶悍得很,不仅谋财害命,还将尸身一把火烧了。可怜国公爷和国公夫人,眼瞧着就能盼到小公爷凯旋,却遭此横祸……陛下已下旨,追封国公爷为宣王,小公爷为宣王世子,回京承袭爵位。”

    此等噩耗,令徐思婉一连几日寝食难安。然而接下来等到的却并非卫川回京承袭爵位的消息,而是边关烽烟骤起,领兵者正是卫川。

    徐思婉在京中听闻,他们只用了半个月就已攻下数城。来势汹汹,显是有备在先。

    她至此才知宣国公夫妇的双双殒命大抵是一出偷梁换柱,至于说什么匪人烧了尸身,不过是因为那样才好让他们身份难辨,便可无声无息地离开京城。

    他终于还是来了,他还是没让她失望。

    莹妃说起这事时仍是一副看乐子似的口吻,也不忌讳她从前的纠葛,抑扬顿挫道:“啧啧啧,亏了亏了,早知有这么一天,你就该跟他玩一出藕断丝连。这样就算这天下改名换姓,你也还是宠妃,那多痛快啊!”

    徐思婉被她这番话说得哭笑不得,皱着眉看了她半天,一字一顿道:“姐姐花容月貌,若卫川有朝一日攻入京中,我可为姐姐引见。”

    说完,两个人就扑哧一声,笑成一团。

    战事刚起,胜负难料。她们现下聊起这些,的确也只能当是说笑。

    然而又过十数日,更多的消息传入京中,一股别样的肃杀便在京中溢开。

    古往今来,谋反之事都算不得稀奇。所谓分久必合合久必分,一个王朝延绵得久了,总要换一回主人。

    造反者虽出身各异,却多要喊出些响亮的口号振奋士气。譬如“苍天已死,黄天当立。岁在甲子,天下大吉”,再譬如“要与西风战一场,遍身穿就黄金甲”。

    而卫川似乎也已摸清了个中门道,同样喊出了口号来,却只有八个字:只诛昏君,不扰百姓。

    比起“岁在甲子,天下大吉”,这八个字似乎太柔和了些,但偏偏更令天下震荡。

    过去几年,大魏大大小小的谋反已有数十场,每每战事一起,总是民不聊生。反兵一过,常是朝廷尚未受什么创伤,沿途百姓就已被抢了个遍,不仅农田尽毁、尸横遍地,更会将青壮者抓去充军,妇人也往往难逃□□。

    这样的情形下,卫川喊出“不扰百姓”,瞬时引得民心所向。再加上民间早已对现下的朝廷大有怨言,他的兵马所过之处,百姓们夹道欢迎,更不乏有人直接投军,亦或捐钱捐马。

    如此到了入秋之时,徐思婉盯着地图掐指估算,便发觉卫川已占下大魏一成有余的领土。再多个一两成,差不多就该有自立为帝的底气了。

    七月,徐思婉趁着“三皇子”忌日,命思嫣以失子之痛难以平复为由请旨出家,在宫中带发修行。思嫣当日就按她说的进了紫宸殿,皇帝稍作宽慰,就点头准允了。

    此事在宫中没掀起什么风浪,一则因为皇帝专宠倩贵妃,旁人都已黯然失色,有那么一个两个想不开要出家的已然不值一提,二则便是近来的谋反之事引人瞩目,哪怕是后宫嫔妃,也已顾不上别的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