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贾诩心里,一口老槽简直是不吐不快,但是表面上必须仍然要保持平静,不能被人察觉。 荀攸听完夸赞后,却没有笑,而是认真的看着张韩,道:“君侯不必藏锋于鞘,以此韬光养晦。” “在下观君侯夺下庐江之法,收取人心为主,虽耽搁了一两月时日,却稳固疆域,收人心而御下。” “此后,更是令庐江、淮南可得收容十万难民的底蕴,光凭此便已堪称为目光深远。” “至于收服张绣、不使其乱之事,甚至跟这定疆之功比起来反而不值一提。” 荀攸性格虚怀若谷、淡泊名利,年轻时虽有热血情怀的冲动,但是这些冲动也已经在谋划刺董败露之后,全部磨灭收于心底,此后性子沉稳,善察不妄言。 所以他听得出来,张韩虽然在夸赞,听到意见之后虽然也面有奇异之色,可实际上,他肯定知道这些局势。 才会……提前重视南疆,先将庐江舒城治理得凝聚一片,后又派遣兵马前去皖城,这是要将庐江四方周围,尽皆收拢稳固于麾下。 目光,甚大也,不可为不毒辣。 张韩愣了愣道:“这样的吗?我真没想这么多,公达先生应该是谬赞了……我生性谨慎,也只是隐隐觉得这么做能够得更加稳固罢了。” “呵呵呵,”荀攸轻笑而视,不做评价,一副洞若观火的模样。 你说是就是吧,君侯心思深沉,足智多谋,没有如此远见反而才奇怪。 当初那一句“君子论迹不论心”,直到今日,家叔都仍然常挂在口中。 都到了现在,又怎么还会有人把张韩当做是一个普通的年轻人呢? 他的眼光和心计,应该是举世罕见的那一类,甚至口才都是。 而且,荀攸其实暗中还有一种猜测。 本来取庐江,是不易的,在战略上也并非是上佳之选,是因为张韩领军,所以成为了妙计。 故,张韩之谋,不在于有多么精妙,而在于他自身。 谋略虽妙,也需有人达成方可步步深入奏效,张韩的计策,无论是否“出其不意”、“算无遗策”,他都会亲自强攻达成。 才有了跨越五百里行军,耗时数月而取舒城的壮举。 这是他的独特之处,恐怕当世再无这等人了。 若是此刻再给张韩重新做一个评价的话……荀攸低头深思了许久,暗暗思索。 应当是一名足智多谋、深受爱戴的儒将,他能领兵多少,不知定论,但万人以内,定然是有翻云覆雨之能。 “公达先生,胜负并非是我等一论,便可得窥结果。” 张韩握着酒觥把玩,脸上带着褪不去的淡笑,“是千万将士用命去换,方才能有的数道胜机。” “不光是将士,”张韩的眼神忽然锐利了起来,“许都之盛,来自于军民协同,万众一心,如果朝堂上依旧还是一滩浑水,与冀州争夺时,便不会如当下这般简单。” “我们能取扬州,并非因为军力已天下无敌,而是袁术篡汉失义,朝中诸臣不敢有所异动。” “且,杨太尉以自身之名望、人脉,在死守朝堂的各家言谈,并无人插手战事,方才颇为顺遂。” “可日后,再面对比袁术强大十倍的袁绍时,还会是这等状况吗?” 何来十倍之说……荀攸摸了摸鼻头,暗暗腹诽,君侯这话未免也有些耸人听闻了。 但是,为何忽然这么严肃、正经的说起此事!?难道…… 不确定,再听听。 荀攸打起了精神,仔细去听张韩话里的意思。 “公达先生,试想一下,若是公卿欲归袁绍,而大战又起,到焦灼难分胜负的时候,他们会否与我等一同死战?” 这个,荀攸想都不用想,笑道:“不掀起内乱就算不错了。” “正是,”张韩长叹了一口气,道:“我令庐江一地的士族真心依附,都耗尽心力,还让杨德祖从正面而来,又从中斡旋,与张佑维做了一场戏,在此之前,我还买通了太守刘勋为我疏通打点关系,所用钱财何止万金。” “这,才换来一个不错的结果,且还是有仁义之名广为传播的状况下……” “在许都,我不敢想。” “真正的一心、同欲,才能有胜机击退袁绍来犯,否则只能比拼彼此底蕴,公达先生,你说是吧?” 荀攸不敢回答,他忽然明白张韩这一顿宴席的意义所在。 这些问话,也都是暗藏玄机,而且刚才一上来就夸,夸得还这么真切,好像我真的教了他什么似的。 第(2/3)页